https://mp.weixin.qq.com/s/zsvlOs3RV4x8wQFFtHoMDw
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其它主要军事强国往喷气推进、核武器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美国和苏联则在核武器投送载具和制导武器领域投入巨大资源,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最终催生了洲际弹道导弹和中远程防空导弹,前者是三位一体核反击力量的三根支柱之一,后者用于抵御携带空射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这两项技术的发展都处于最高优先级,双方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在未来潜在的战争中,谁能把战略核武器投送到对方领土上,并阻止对方向自己投送战略核武器,谁就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洲际导弹领域因为其任务的特殊性而受到苏联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但是同样属于制导武器的反坦克导弹领域却并未受到苏联军方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苏联党政领导人对于反坦克导弹抱着一种有最好,没有也行的无所谓态度,只是授意几家轻武器设计局自掏资金进行预先研究,这项预先研究课题被称为UPS项目,最后造出了被称为UPS-1的原理样品,用于向军方展示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向军方伸手要钱:老爷您看,我这里有个好东西,但现在遇到了资金困难,给我打钱图片
图片
苏联人的眼界并没有局限于UPS-1留下的条条框框,不同的战斗部外形、不同的弹翼、不同的动力推进方式还有不同的制导方式,从有线制导到电视制导,各种当时人们能想到的随机组合都被尝试过,但这些探索最终都止步于实验室阶段,相关领导人也没有明确指示未来该怎么发展在甲方没有提出明确的装备需求,乙方又迟迟等不到专项拨款资金支持的情况下,UPS项目最终不了了之转机发生在1956年,这一年,围绕着苏伊士运河主权归属的问题,英法两国拉上以色列,和埃及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法国第10空降师以塞浦路斯为中转站,在埃及控制下的塞德港空降(“火枪手”行动),参战的法国人和以色列部队带来了埃及人前所未见的武器——SS.10反坦克导弹图片
↑SS.10于1955年装备法国军队,首次参与实战是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1954~1962年间)期间,该弹可由步兵班组携行。空降兵因其兵种的特殊性,难以携带大口径火炮和装甲机械化车辆,缺乏攻坚和反装甲能力,法国人将其安装于哈奇凯斯M201吉普车上,以代替笨拙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图片
因为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埃及人驻守在塞得港的部队只有三个预备役步兵营和四辆SU-100歼击车,在猝不及防的交火中,被击伤一辆,被俘虏一辆当时的苏联自己还处在匈牙利事件的泥潭当中,忙着善后工作,对于远在中东的战事反应慢了半拍,倒是美国人最先做出反应,英法想通过北约共同防御条约把美国绑到他们的战车上,以此防范苏联人的外交施压,结果美国人摆出了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立刻和英法做了切割,不愿意为英法兜底,美国人想借此机会削弱英法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因此产生的权利真空,可以由自己补上。苏联人原本因为1953年发生在东德的617事件和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而处于外交上被排挤,国际上被孤立的不利境地,急于打开外交困局。苏伊士运河危机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瞌睡了有人给你送枕头,属于想什么来什么,苏联人召见英法驻苏大使并致信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限期12小时内从西奈半岛撤军,最终以色列选择妥协此举将阿拉伯世界对苏联的好感度直接拉满,但也将以色列彻底推向了美国人的怀抱战争结束后,SS.10引来了苏联克格勃和美国情报机构两边的注意力,彼时,美国人也在探索反坦克导弹,就是后来的BGM-71陶式导弹,美国人采购了一批SS.10作为陶式服役前的过渡装备,编号MGM-21反坦克导弹,苏联人对SS.10产生兴趣则是因为另外两方面原因:第一,法国人有的东西,苏联人却没有,这在情感上无法让人接受;毕竟,没什么东西能比官老爷的面子更重要。第二,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苏联和在它领导下的东欧集团推行大陆军主义,当初纳粹德国能做到的事情,今天的苏东集团一样能做到。欧洲战场的地面战争,法国人是毫无胜算的,战争的天平是向苏联人倾斜的但是反坦克导弹的出现相当于在天平上增加了对法国人有利的砝码,之前的法国军队在苏联人眼里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现在变成了嘴里长牙的食人鱼,苏联人对自己钢铁洪流的实力是有绝对自信的,至少在1956年以前是这样。经历过卫国战争的战火淬炼,还有租借法案送来的西方坦克作为技术样本,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层面还是在工业化生产的层面,可以说是博采众长,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二次大战的经验模型上的,有反坦克枪,有反坦克炮,有反坦克地雷,唯独没有把反坦克导弹这个新增变量考虑进去。反坦克导弹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战争走向,在当时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反坦克导弹就像1866年出现的鱼雷一样,是一种可以以小博大的武器,英法等国拥有了它,不一定能赢得战争,但一定会给参战的大国带来超过预期的伤亡代价,苏联人不可能阻止对方使用反坦克导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也装备反坦克导弹,把双方都拉平到同一条起跑线,赫鲁晓夫上位后,在导弹万能论的加持下,1957年5月8日,苏联部长会议表决通过了一条政府决议:《关于为苏联武装力量制造新型坦克、坦克歼击车和制导火箭武器的命令》,这条政令的推行,分别给三种武器装备规划了宏伟蓝图:其一是给苏联下一代坦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取代T-54的430工程,但最终输给了T-62的前身166工程);其二是将便携式导弹武器首次从幕后推到前台,后者产生了便携防空导弹和便携反坦克导弹两条技术路线,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作为大口径反坦克炮的补充和替代手段,其三是以对象150(又称150工程,即后来的IT-1火箭坦克)为代表,将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火箭坦克图片
图片
IT-1与3M7反坦克导弹
将Shmel与同时代法国的SS.10反坦克导弹做横向对比,可以最直观的理解苏联对于反坦克导弹需求的急迫性,SS.10于1946年开始研制,1949年进行无制导的全射程飞行试验,1955年服役,前后历时9年;3M6反坦克导弹于1957年开始研制,1958年4月进行无制导的全射程飞行试验,1958年6月进行受控飞行试验,1959年8月通过军方验收,1960年8月30日在捷格加廖夫工厂(旧称第2号工厂,位于弗拉基米尔州科夫罗夫市,生产RPD机枪)建立第一条生产线,生产工作从1961年一直持续到1966年,但奇怪的是,虽然进入了稳步生产的阶段,却从未大规模装备部队,生产的导弹大部分在训练和教学用途中被消耗掉了,处于收支相抵的状态,其中有些部队还在中途换装了3M11反坦克导弹一般设计特点:图片
遵照部长会议相关文件的指示,OKB-16设计局和科洛姆纳设计局总共提交了8种不同的设计方案,3M6是其中的“方案7”该弹本身的设计理念偏向于保守,采用了与SS.10相同的三角翼布局、有线制导、组合式发动机、扰流片转向系统,这些都是经过实战检验,证明有效的设计,实现起来的技术风险最低,目的是在其它并行发展的反坦克导弹开发项目全部失败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苏联军队至少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齐全的反坦克导弹可供使用。空气动力学特征:图片
在空气动力学方面,3M6采用的是无尾三角翼布局,有四片大的,固定的,翼尖经过剪裁的三角翼,翼展750mm,弹翼同时提供正升力、起到方向安定面和转弯控制面的作用,前缘后掠角45°,后缘平直图片
图片
弹翼的材料为铝制,为了减轻质量采用镂空设计,留下的空腔填充酚醛树脂进行加固。导弹由硬编码程序控制,在发射后导弹会在程序控制下顺时针旋转45°,弹翼从十字形变成X形,以保证四片弹翼都能产生托举导弹的正升力,X翼还可以用来平衡导弹的侧倾力,侧倾纠正电路在陀螺仪配合下实时监测导弹纵轴的倾斜姿态,通过滚转副翼维持飞行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以防导弹陷入无法控制的左旋或者右旋状态对于3M6来说,硬编码程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控制律上,导弹使用的弹翼面积太大,大面积的弹翼很难抵抗侧风的不利影响,导弹在8米/每秒的侧风条件下,会偏离预定方向,此时控制律会对导弹姿态做出过度纠偏,导弹会在反复的蛇形机动中耗尽能量,如果侧风的风速达到或者超过12米/每秒,导弹会被直接吹跑制导系统:图片
制导系统由一块T-70M热电池,一对缠绕在线轴上的指令线圈,一个陀螺仪,一个简单的侧倾纠正电路和一个信号放大器组成。T-70M以熔盐作为电解质,常温下为固态,通过高温将电解质加热至熔融状态,来为姿态控制电路和舵机提供稳定电源,工作电压在22伏到26伏之间,电流2.2安,可持续工作30秒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热电池的实例是德国人在二战中投入使用的V-1巡航导弹,从那以后,这种一次性使用的、贮存年限长,对保存环境又没什么严格要求的电池就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用途,但是主要的安装实体还是导弹和鱼雷热电池的最大缺点是功率密度低以及自身体积重量大,这会挤占导弹内部的可用空间,这些被电池侵占的空间变成了没用的寄生载荷,对于提升导弹的战术性能没有任何助益,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死重3M6所用的陀螺仪属于速率陀螺仪,有两个自由度,陀螺仪在发射前由电动机提供旋转惯量,需要3秒钟的延迟才能达到规定转速,然后电动机会和陀螺仪断开,陀螺仪与电位器配对,侧倾纠正电路会根据电位器反馈的信号使导弹保持稳定的飞行方向和姿态,图片
图片
导弹有两个放线轴,呈左右对称布置,每个线轴里面容纳有2300米长的导线,导弹的标称射程是2000米,多出来的300米是给导弹留出的富余量。射手通过9S41控制盒来控制导弹,这个控制盒有两种版本,一种安装于2P26和2P27发射车上,如下图所示:图片
这种控制盒只有一个控制手柄和按钮,用于观察导弹和目标的10P6望远镜单独布置于其上方图片
还有一种车外使用的控制盒,这种控制盒多了一具双筒望远镜,有8倍的放大倍率图片
图片
图片
射手通过掰动控制手柄,产生控制信号,信号会被转化为正弦波和方波两种不同的波形,分别通过两个放线轴输入导弹,用于控制俯仰和水平姿态,由于输入波形不同,两根导线不能乱接。图片
从导弹线轴上放出来的导线为漆包线,芯线直径0.16mm,外覆绝缘层,如果导线在飞行途中因为任何原因而被扯断,导弹的控制系统会自动执行自毁程序,引导导弹向左和向下飞行,以免造成意外伤害。图片
为了方便射手观察导弹的位置,在其中两片弹翼的尖端有两根T-17曳光管(红圈圈出来的部分),曳光管直径17mm,内填硫酸钡作为曳光剂,可持续燃烧30秒,燃烧时可以产生18000坎德拉的光强度图片
舵机:所有四片弹翼都带有一块扰流板,用来控制方向和俯仰,可以交替使用,图片
其中左上和右下的两片弹翼除了控制方向的扰流板之外,还有一块小的滚转副翼图片
扰流板(左侧),滚转副翼(右侧)
导弹在发射架上待命时,四片弹翼呈现十字形布局,导弹发射后,滚转副翼会控制导弹沿着自己的轴向顺时针滚转45°,使四片弹翼呈现X形布局扰流板的材质为电木,接近樱桃红色,褪色淡化以后通常呈橙色,与导弹外壳的铝质蒙皮颜色有很大差异,扰流板的截面呈泪滴形图片
导弹的舵机通过两种不同的波形来做出不同的响应动作,其中正弦波(紫色)用于控制俯仰角,方形波(红色)控制水平方位角,频率周期10赫兹发动机:图片
图片
发动机采用双燃烧室、双推力曲线的设计,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第一级燃烧室为助推段,呈同心圆布置,共有12个沿径向分布的喷嘴;第二级燃烧室为推力维持发动机,通过一截喉管与位于中央的喷嘴相连,喉管的主要成分是钼,以耐受高温和烧蚀,防止中央燃烧室与助推燃烧室之间被烧穿,喷管由常见金属铝构成,不耐高温和烧蚀,但作为一次性部件来说倒也够用了。图片
图片
助推段产生初始飞行惯量,持续燃烧0.6秒,将导弹加速到110~115米/每秒,然后推力维持发动机启动,产生的推力与飞行阻力相互抵消,维持110米/每秒的巡航速度。发动机的推力曲线在环境温度为25℃时为最佳值,高于这个温度时,推力过剩,导弹可能因为获得的升力过大而处于射手观察视野的上方;低于这个温度,则推力不足,导弹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正升力而撞地。推力维持发动机的总燃烧时间为20秒,发动机的推力会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导弹飞完2000米的全射程需要耗时18秒,取平均值为110米/每秒,最远射程可以达到2300米,但在最大射程时导弹的末端存速仅为74米/每秒3N13战斗部:图片
弹头部分由聚能装药战斗部、EMGK引信和将全部功能组件包覆在里面的头锥组成,总质量5.4公斤。弹头的剖面结构很难用语言描述,与当时的反坦克手榴弹、火炮发射的破甲弹、以及外军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没有任何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图片
位于弹头尖端的EMGK引信是一种机械碰炸式引信,当与目标碰撞时,撞针向后运动,与传火管接触,后者向战斗部主装药传递起爆指令点火机构采用两级保险机制,第一级保险位于撞针和下方传火管之间,是一块金属挡板,阻隔在撞针和传火管之间,以防止因为头部意外磕碰而引爆主装药,作为运输,存储和安装环节的安全保险使用,当推力维持发动机点火工作时,挡板会被移开。图片
第二级是一个微动开关,作为发射前的最后一道保险使用,与专用的发射滑轨扣合在一起,当导弹接到点火指令时,助推器产生的运动惯量驱使导弹沿着滑轨向前运动,滑轨上的触点会拨动微动开关,此时保险解除。图片
战斗部剖面如上图所示,内衬是一个铜制的药型罩,主装药是A-IX-1,在主装药的外面是一个整形器(数字4),用于控制爆轰波的传播方向,药型罩直径110mm,破甲深度400mm/90°,或者300mm/60°2K15与2K16发射系统:3M6的开发突出了短平快三个字,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解决装备空白问题,其它方面的性能完全被舍弃了,结果导弹成品是搞出来了,但是单枚导弹质量24公斤,而且弹翼还无法折叠,这导致单兵完全无法携行,只能考虑车载平台,苏联人开发了两种车载发射系统,分别被列装于陆军和空降兵,被称为2K15和2K16。整套2K15系统以一辆BTR-40P2(又叫BRDM-1)两栖装甲车为搭载底盘,使用一个三联装可升降发射架,发射架上有三枚待发弹,车内还有备用弹,该车具备水陆两栖能力,装备于陆军摩托化步兵团,作为营属85mm D-48反坦克炮的火力补充,发射车被称为2P27图片
图片
这个发射车最大的问题在于,可升降发射架破坏了整车的密封性,所以不具备三防能力,而且助推发动机排放的尾焰会倒灌入车内,尽管助推段的工作时间很短,仅为0.6秒,不会有灼伤问题,但是车组一般都选择在车外发射。2K16系统装备于空降兵,使用GAZ-69吉普车作为底盘,GAZ-69原为五座乘用车,1953年开始生产,用于取代GAZ-67,前座两人,后座三人,与陆军型号相比,不具备两栖能力,但可以被固定在P-7这样的空投平台上直接伞降地面图片
改做反坦克用途时,后座三人座椅被拆除,腾出来的空间用来安置X形的导弹发射架,四个顶点可以安装四枚导弹,没有备用弹,副驾驶改为导弹射手,面向车尾而坐,经过这番改动以后,发射车被称为2P26(冷知识:2K11的发射车被称为2P24,2K12的发射车被称为2P25)图片
图片
后排的导弹发射架有一个可以折叠的防雨顶篷,在非战斗条件下可以向上收起,将导弹遮盖其中,将自身外表伪装成一辆参谋军官座车,用于欺敌或者迷惑敌方情报人员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融丰配资-配资炒股平台网-配资合作-如何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